作者:陈嘉俊    2013-11-15    唱唱反调 城市 行话 

有好几次,一些圈内朋友跟我说过,“嘉俊,你推动单车出行是好,但是不是可以拓展更多,做一下其他方面的事情呢?”也有些时候,是基金会的人问我,“你为什么觉得单车出行这个议题很重要?”


面对这些疑问和善意的建议,我有时候真的哭笑不得。最近看到一条微博:大意是美国几乎“一河一NGO”。我想,任何一个社会的议题都不应分高低贵贱,它们的存在都是有客观的原因都需要有人去回应和解决。而社会的进步也正正是百花齐放的结果。


我知道现在公益圈内有比较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一些热门的议题——吸引眼球的、不太敏感的、容易见效的都会更受基金会的青睐,在开展工作时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社会大众、媒体也会对那些主流的慈善议题更感兴趣。以致现在一些公益同行自己也开始以议题来划分身份、判断价值、衡量实力。我想,判断一个机构做得好不好,除了是否做出成绩之外,更应看他们是怎么去做的、做的质量如何。因为项目的结果,很多时候不是由机构自身来决定的——你所做出来的效果并不完全是因为你的工作,没有一个机构能够解决某一个社会的问题,这大部分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机遇、是外部环境的变动,我们的工作最多也不过是推波助澜起推动促进作用。可惜有部分人把这些成绩全部看成是自己的成果,久而久之圈内也会养成喜欢容易“出成绩”、“见效快”的项目/NGO的陋习(而不知判断项目的过程、审视NGO的能力和使命)。


NGO做的其实是“非主流的活”——别人不愿意干还不知道要干还不懂得须要干,所以你来干了;NGO做得其实是“播种前的堆肥”——提高议题的敏感度促使人觉醒;NGO做的其实是“社会创新”——以比较少的社会资源用一些创新性的方式开展工作并传播到社会各界。因此,我才会说:每一个NGO所正在关注的议题都有价值,而且越冷门越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因为他们在把这些议题所包含的不公平不合理让人看到让人理解。如果NGO是那些只会趋利避害的生物就不应叫自己是NGO了——人民和社会的潜在需求、隐形问题很多时候无法自我表达,更没有支付能力没有重大的影响,无法表现为民意呈现出需求。


曾几何时也看到内地涌现了一大堆支教的NGO,但真正发展壮大的并没有多少家;(同志领域的情况也有点类似)让我不禁想起一条微博:“【中国人和犹太人的区别】犹太人在一个地方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然后第二犹太人来了开了一个餐厅,第三个犹太人就开了一个超市,这片就很繁华了。中国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第二个中国人肯定开第二个加油站,第三个、第四个恶性竞争大家都没得玩。”尽管情况不尽相同,但这也部分反映了这种“扎堆”的怪圈。一方面NGO冲着资源走(资源本身就少),另一方面NGO的视野和眼光又不够(还有很多议题可以切入、很多方式可以进行、很多位置需要补充)


从媒体到公众,都喜欢把眼球放在那些看到见的行动和成效上面。但其实我们每一个NGOer都明白,我们是社会的一员,而NGO也像现实的社会一样,是互相影响互相联接一环扣一环的。前段时间看到一个乡村教育类的NGO图谱,让我非常惊喜。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探索,同行们围绕乡村教育已经孵化出不少方式使命不一样的机构,有做资助的、有做图书馆建设的、有做乡村老师培训的、也有做研究等等。


希望有一天,不管我是做NGO研究的拿着长长的问卷,还是我是做直接action到企业到政府上访的,再还是做能力建设、做项目设计的,我们都能够得到同样的尊重和重视。

 

微博:@拜客广州

淘宝:http://bikegz.taobao.com

邮箱:bike.gz@163.com

愿景:让生活更自由!

使命:引领广州成为单车友好的城市。



----欢迎转载,但请保留本段文字——“本文来自有趣又有用的公益资讯资讯平台创思客(thinker360.com),译者/作者 陈嘉俊”---

陈嘉俊

广州拜客



热门文章